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4-10-28
一、攻坚克难,全力做好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工作 2013年,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分别于3月份和6月份接受国家评估及正式验收;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将先后接受国家验收;新一轮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也将全面启动。学校重点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与繁重,要更加统一思想、统筹力量、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重点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相应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和生长点,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积极推进“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组织“211工程”四期建设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学校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建设进程,催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做好北京市和河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评估和遴选工作。在传统优势学科全面提升、新兴能源学科不断突破的同时,大力推进“文理学科振兴计划”,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力争使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二、积极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力争在“国字头”人才工程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启动新一轮“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和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催生一批标志性成果;提高教师招聘标准,加大聘用具有海外名校和国内一流大学学习工作经历优秀人才的力度,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加大青年教师“三化”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上水平提供智力保障。 继续深化和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和职员岗位聘任制度体系,做好2013年度各级各类岗位聘任工作;编制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规划;全面修订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和聘任程序;构建完善与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更加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推进人事代理制度,加大人员聘用、劳动纪律检查力度,提升工作效率。 三、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教育部新一轮专业目录实施的新要求,结合“本科教学工程”的改革实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深入探索与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华电特色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培育、评选教学名师;进一步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选优秀课堂,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全力做好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启动新一轮教改立项工作。 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加大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和校外培养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鼓励博士生参与“国字头”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研究生出国访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稳步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加强我校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协同创新实施力度;下大力气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与申报认定工作;重点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申报中取得新突破;出台“华北电力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行动计划”,建设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引智基地和教育部创新团队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提升学术期刊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继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和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取得实效;完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探索科技创新项目责任制,建立健全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五、多元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我校中电联副理事长单位的平台优势,加强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及大型能源电力企业的深度合作;谋划建设以重大软科学研究为主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行业企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积极申办网络教育资质;创新校友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基金会的筹融资能力,形成显著经济增长点。 继续加强与地方新能源科技与战略产业领域的合作,增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和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工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逐步完善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对校有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完成有关企业股权划转、撤销、重组工作;多渠道搭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挖掘多学科协作技术潜力,创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型学科性公司;积极推进苏州研究院建设进程。 六、开辟多种有效渠道,切实加快“国际化”进程 加大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力度,促进外国留学生规模化发展;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推动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学校3个“111”引智基地建设为契机,推进我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和国内企业建立合作,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和应用技术中心;继续做好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方向牵头单位各项工作;积极申报“商务部援外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依托2所孔子学院平台,积极扩展师生对外文化交流;认真筹备与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共同举办的第二届IET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 七、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继续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努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内在需求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持续降低能耗水平,打造节约型“花园式校园”;完成主楼A、G座及14号学生宿舍的项目立项与工程设计及招标工作,力争实现14号学生宿舍楼的开工建设;扎实推进保定校区二校区实验综合楼工程建设;力争征地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项目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学校各项收费行为,加强大额资金审批程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关口前移, 加强重大支出与科研经费管理;构建科学、规范、精细的招投标管理体系,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学校资产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强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强化网络管理,保持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数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完善文献资源结构;规范基础档案工作,做好学校档案标准化体系建设;优化师生就医环境,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做好“平安校园”各项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北京市检查验收。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德育品牌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平台和新举措,继续加强学生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基层组织建设,把学生工作做细做实;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动态,建立以学生党员和主要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学生状况实时反馈系统,完成学生成长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上下大功夫,将谈话制度和深度辅导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把关心关爱送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继续探索学业辅导,完善学风建设和监督体系;继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建设,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持续推进以“绿色家园建设”为载体的资助育人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精品化、专业化、项目化;引导和要求学生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成才。 九、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构建与完善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一个支部实现一个目标,一个党员完成一个任务”活动,在实践中发挥并检验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具有华电特色的干部选任、管理、培训、考核制度体系,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实施以完成项目和制定政策为导向的干部培训计划,进一步推动干部赴海外培训工作;关心年轻干部成长,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把握文化舆论导向,创新宣传工作机制,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凝心聚力,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战略管理研究,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学校发展资料信息分析平台,做好学校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估工作,编制大学年度发展报告;以“融合校友,凝聚人心,展示成就,促进发展”为目的,做好学校建校55周年庆典的各项工作。 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成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推动科学决策;积极开展党务、校务公开,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监督、科学管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发挥老同志经验优势;牢固树立“大安全观”的理念,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